❶ 食人蝗蟲的電影叫什麼
食人蝗蟲的電影叫《血色蝗災》。
《血色蝗災》這是一部法國原創奇幻驚悚電影,講述了一位單親媽媽獨自照顧兩位小孩長大,但蝗蟲最近生蛋率下降且發育也不好。她意外發現當蝗蟲吸食血液後產量會暴增,於是開始餵食自己身上的血液,但在追求賺取更多金錢的情況下逐漸走火入魔,最後這群蝗蟲成為一發不可收拾的「血色蝗災」。
《血色蝗災》是賈斯特·菲利珀特執導,蘇麗安·卜拉欣、索菲安·哈米斯、瑪麗·納博恩主演的恐怖片,該片於2020年9月1日在安古萊姆電影節展映,2021年1月13日在法國上映。
《血色蝗災》的劇情評價
《血色蝗災》的劇情概念很好,有新民粹之隱喻、母親無法自拔甚至直至自毀的沖動、貫徹全片的家庭代際關系、情感倫理問題等,但人物和情節沒太發揮出來,離合格工整的劇本還有挺大的差距。
此外,電影開場便能從夜晚的俯視鏡頭感受到一股不詳的氣息,畫面聚焦到四周廣闊的農田中那個明亮的球狀溫室。主角維吉妮是個單親媽媽,獨自養育著就讀中學的女兒勞拉和小兒子加斯頓,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把養殖蝗蟲賣給有機商店或者給養殖戶做飼料的收入,然而產量與繁殖情況不如預期,加上市場價格逐漸衰退,也讓她們家陷入了經濟困境。
❷ 電影大地好看嗎
《大地》是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1937年出品的電影,據賽珍珠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中國農民王龍和妻子阿蘭是憑借勤勞、堅韌,與貧窮和天災作斗爭,從赤貧轉為富裕,創造幸福家庭的故事。該片獲得了第1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
作為《大地》這部影片的男主角,王龍由美國人來出演,展示的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農村農民形象。客觀地說,從他身上反映了中國農民的許多特徵,這些通過一個十足的美國演員表現出來,是十分難得的。但是也正因為是由外國演員扮演且由西方拍攝,王龍身上也帶有了一些非中國的東西。
王龍身上的中國農民特徵很容易看出來。
首先是勤勞耕作。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活脫脫一副地里刨食的農夫形象。其次是與富貴人家打交道時有一種天生的畏縮與自卑心態。在他去地主家迎新娘時,整個人畏畏縮縮的,說話也結結巴巴的;在他打算向地主買地時,想到要與他們打交道,整個人馬上也軟下來,還要靠自言自語來給自己打氣。第三就是婚姻的極不自主。他的婚姻完全是由他老爹給安排的,結婚前他也沒有見過新娘一面,但和千千萬萬其他中國農民一樣,王龍所娶的老婆是和他門當戶對的下人,選擇的唯一標准也就是是否勤儉持家。第四是對土地有著一種熱愛和依戀的感情。民以食為天,食從地中來,對一個中國農民來說,地是他的命根子,失去土地在他自己看來就失去了一切。他們不到走投無路是不會賣地的,正如影片中的農夫金,飢荒中迫不得已才賣了地,而王龍一家堅持不賣地則被逼出逃荒去了。第五,凡事為後代著想。王龍得了兒子以後很自豪,抱著兒子到自己地里說那些地將來都是小傢伙的。
但是王龍身上也烙上了一些美國特徵。
首先,他會因自己是農夫而自豪。當他豐收後手裡有錢要買地時曾自言自語:「農夫!農夫怎麼啦?我是農夫,但我有錢!」而且後來在狀況好轉後,他還送兒子去念大學農學專業。一般中國農民是不會這么做的,農民有錢後的想法是盡快擺脫自己辛苦低等的農民身份,想方設法往上層社會擠,而且送子女去讀書也是學而優則仕,很少有會為自己是農夫而自豪。或許在當時美國這個比較平等的社會中的農民才可能會有這種想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觀念在舊中國社會農民頭腦中是不大可能存在的。其次是對小兒子的原諒比較快。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分重視「禮」的國度里,尤其是在傳統的舊社會,家裡小兒子與二姨太發生了越軌行為,而且鬧得盡人皆知,這對極重面子的國人來說是極大的恥辱,父子因此而決裂就算不是終生的,也非就這么輕描淡寫就化解得了的。或許美國人以為中國農民的觀念與他們一樣開放,不過這發生在一個傳統的中國農民身上是不可信的。第三,運用科學抵禦蝗災。這樣一個大膽的嘗試也是驚人的,王龍力排眾議發動眾人按照他兒子的方法做,這在愚昧迷信思想盛行的舊中國農村竟然做到了,太不可思議。這種做法,在缺乏科學思想基礎的中國農村,不要說想不到,就算有人想到了,敬天畏神的農民們接不接受還是個問題。這反倒更像美國農民的表現,只有在這個科技發達的國度在那個時候才會嘗試科技興農,這方面中國落後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通過王龍,我們可以發現,美國對中國的了解比以往更進了一步,由以前的上層接觸與歷史文化研究開始深入到普通民眾以及對他們生活的關注。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獲得了一些正確的認識。比如發現了土地對中國農民的重要性,了解了中國農民面臨飢荒的慘狀,揭露了中國農村包辦婚姻的狀況,肯定了中國農民勤勞誠實節儉的美德等。但是作為一個局外人來看中國,總是難免有錯謬,王龍身上所帶有的一些美國特徵說明美國人在看待中國時還是習慣帶上自己的主觀感受,想當然地以為怎樣就怎樣,這種狀況還是有待改進。作為一部30年代拍攝的電影,本片所反映的中國農民形象還算比較公正和正面,特別是對農民窮困生活狀況的描述,反映了當時美國對中國普遍持有的一種同情態度,這是一個美國人看中國的仁慈時期。
美國對中國的了解雖然在進步和加深,但差錯也總是同時存在的。這種情況不僅過去存在、今天存在、將來的一段時間內也將長期存在,希望將來美國人眼中的中國會更理性、更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