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收集人物資料
王傑:
王傑,1942年生,山東金鄉縣人。1961年8月應征入伍。196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他以雷鋒為榜樣,從小事做起,處處以身作則,「以服從祖國的需要為快樂」,為了黨的事業「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逐步成長為一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他熱愛學習,寫下了10多萬字的日記。他關懷戰友,愛護集體財產。他幫助群眾做好事從不留名。他勤奮工作,在執行訓練、施工和抗洪救災等各項任務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被大家稱為是「閑不住的人」、「不知疲倦的人」。他在部隊里年年是優秀戰士,兩次榮立三等功,當了班長,被評為「模範共青團員」和一級技術能手。
1965年7月14日,王傑在江蘇省邳縣張樓公社幫助民兵地雷班進行軍事訓練。當炸葯包即將發生意外爆炸的危急關頭,為保護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幹部的生命安全,他毅然撲向炸葯包,獻出了自己23歲的年輕生命。根據他生前願望,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65年11月27日,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王傑班」。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等為他題了詞。
歐陽海:
歐陽海,1940年生。湖南桂陽人。195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3年11月18日,隨部隊野營訓練經過京廣鐵路時,一匹馱炮的戰馬因被駛近的一列客車所驚,突然奔上鐵道在火車與戰馬即將相撞的時刻,他沖上鐵道將戰馬推出鐵軌,避免了一場重大傷亡事故,他自己卻倒在車輪下壯烈犧牲。後被所在部隊領導機關追認為「愛民模範」。1964年1月22日,國防部命名其生前所在班為「歐陽海班」。
錢學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畢業後報考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錄取後在杭州筧橋飛機場實習。1935年至193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員。1943年至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間:1940年至1945年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1945年至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國。1955年至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70年至1982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還歷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中科院主席團執行主任、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委會主席。1991年5月在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科協名譽主席。1992年4月被聘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學習研究期間,與他人合作完成的《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導彈和探空火箭的理論基礎;與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動理論,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被任命為委員。1956年,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195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9年獲「小羅克韋爾獎章」、「世界級科技與工程名人」獎和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稱號。1991年10月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1995年1月獲「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著有《工程式控制制論》、《論系統工程》、《星際航行概論》等。
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58年,李四光由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貳』 五牌二圖管理人員名單及監督電話牌
以下是項目管理團隊的詳細人員名單和監督聯系方式:
項目經理:
項目副經理:
工程技術負責人:
施工員:
質檢員:
安全員:
資料員:
材料員:
造價員:
木工:
泥工:
電工:
鋼筋工:
石匠:
在團隊管理中,治安工作也尤為重要。治安領導小組由以下人員構成: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同樣,消防管理也得到了充分關注。消防領導小組的配置如下:
副組長:
成員:
如需咨詢或監督相關工作,請撥打以下監督電話:
為保證施工安全,便於對施工的管理和監督,按國家有關規定,施工現場進口處必須設置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規定的「五牌一圖」。 五牌即:工程概況牌、管理人員名單及監督電話牌、消防保衛牌、安全生產牌、文明施工牌;一圖就是施工現場平面圖。 五牌二圖具體內容全國各地標注不一。主要是二圖內容,施工總平面布置圖加管理人員結構圖,有的地方是施工總平面布置圖加工程效果圖或施工總平面布置圖加施工進度計劃圖。比較常見的情況是五牌一圖外加一個管理人員結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