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三人行是哪部

三人行是哪部

發布時間:2024-10-31 02:42:07

① 我們所知「不恥下問」「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它是哪一部作品

《論語》

② 《師說》全文翻譯是什麼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於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注釋】
學者:求學的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知,懂得。
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於「於」,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用做動詞。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裡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
是故:因此,所以。
無:無論、不分。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裡有道存在,哪裡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師道:從師的傳統。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出人:超出於眾人之上。
猶且:尚且。
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動。
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於其身:對於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塗啊!
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構相同。之,提賓標志。
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的人。
百工:各種手藝。
相師:拜別人為師。
族:類。
曰師曰弟子雲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年相若:年歲相近。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復:恢復。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這類。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幾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論語·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必:不一定。
術業有專攻:在業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不拘於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於,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
貽:贈送,贈予。
【文言現象】
一、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二、一詞多義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或者是樂師)
③吾師道也:(名詞做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作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 老師)(者也判斷句)

①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詞,這)
③古之學者:(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後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賓語前置標志)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代指前面的「六藝經傳」,譯為它們。這是賓語前置句式)
⑦士大夫之族:(這些人)
⑧古之聖人:(的)
⑨師道之不復:(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
⑩吾從而師之:(代詞,他)
⑪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道理)
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翻譯為「這些」)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詞,那(些))
③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揣測)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成群)
2.名詞作動詞

①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於)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② 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二)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聖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⑤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惑: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於師(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習,使……學習)
四、古今異義
⒈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⒉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用來……的
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⒊.吾(從而)師之

古:跟隨並且
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⒋.(無)貴無賤

古:不論;不分
今:沒有
⒌.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風氣
今:道理
五、賓語前置

1、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詞結構後置(狀語後置)
1、學於余。
2、恥學於師。
3、師不必賢於弟子。
六、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5、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七、被動句
1、不拘於時
八、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 、或師焉,或否焉 (「否」後省「師」)
6 、生乎吾前(者)
【分析】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於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於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後,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准。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以看出《師說》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斗爭精神。

【創作背景】
《師說》大約是作者於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作者到國子監上任後,發現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吏制弊端重重,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願求師,又「羞於為師」的觀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並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並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並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後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鑒賞】
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復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全文幅雖不長,但涵義深廣,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富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寫法總述】
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是運用對比的方法,反復論證,並輔之以感嘆句來加強說服力。例如第2段,首先用一個感嘆句緊承前一段,轉入對「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分析,然後從三方面作對比。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次用對自己與對兒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最後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批判士大夫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從後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筆鋒犀利。幾個感嘆句,均有加強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變化,「其皆出於此乎」,是用推測語氣作判斷;「吾未見其明也」是用肯定語氣作判斷;「其可怪也歟」,是用驚詫語氣作判斷。「同」中有「變」,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

【創作背景】
《師說》大約是作者於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作者到國子監上任後,發現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吏制弊端重重,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願求師,又「羞於為師」的觀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③ 樹大招風和三人行是同一部電影

不是

《樹大招風》是寰亞電影製作有限公司和海潤影業有限公司於2016年出品的警匪片。該片由銀河映像製作,杜琪峰與游乃海監制,許學文、歐文傑、黃偉傑聯合執導,林家棟、任賢齊、陳小春主演。[1-2]

《樹大招風》改編自1990年代香港「三大賊王」張子強、葉繼歡與季炳雄的犯罪經歷,講述三人在同一家酒樓偶遇,策劃合作大案的故事。影片於2016年4月7日在中國香港公映

閱讀全文

與三人行是哪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茉莉公主動畫片大電影 瀏覽:824
坤坤的韓國電影 瀏覽:697
原罪最精彩時間點 瀏覽:396
超人和神奇女俠對打的電影叫啥 瀏覽:864
西瓜視頻福利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164
張敏禁播電影 瀏覽:890
番禺厶電影 瀏覽:557
翻譯:她們正在討論一部電影。 瀏覽:208
肖申克的救贖影片發行公司 瀏覽:637
有床戲的唯美愛情電影 瀏覽:62
電影院座位中間的扶手怎麼抬起來 瀏覽:406
韓國電影秀妍護士 瀏覽:69
鬼片鬼胎 瀏覽:654
沃伊特.坎普夫測試 瀏覽:621
金剛李信樵演女人的電影 瀏覽:958
現在還有什麼網站可以下電影 瀏覽:851
殺戮都市類似動漫 瀏覽:904
好看的軍人片 瀏覽:641
兒童和狗狗農村電影 瀏覽:479
美國恐怖故事梅姨演員 瀏覽:711